English

父亲的日记

2000-0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涵嫣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60年代中学生的日记,出自于青少年时代的我的父亲。经历了数十日炎炎酷暑中的苦战后,我终于完成了本书选编的工作。但是那一刻,我心中并未感受到应有的轻松和舒畅,而是充满了怀疑与期待相交杂的忐忑不安。日记记载的是父亲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所思所想,但要面对的却是新世纪的孩子,要接受属于另一个几乎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孩子的检验。这最重要的一关,能否成功通过而展现出它本来的价值呢?

我自己早已走出了青少年这个行列,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是与我相差了整整一代(如果10年为一代的话)的孩子,我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肯定自己了解他们的快乐与苦恼,理想与追求,但他们生活在与父亲青少年时代迥异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中,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日记中父亲的少年时代每每为家计和学费而奔波于繁重得超乎想象的体力劳动间,为没有鞋穿、冻得溃烂的双脚在尖石上磨砺而流泪,为无法负担一副纠正近视视力以跟上学习进度的眼镜而夜夜焦虑,为买不起一张心爱电影的入场券而无奈又遗憾,等等所有这些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有一段,父亲写到自己在读了介绍苏联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传记后,深为他艰苦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从而真诚地、严厉地批评自己:相比起罗蒙诺索夫的好学、那种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省下钱来买书的精神,自己却做得差多了,常常把节余下来的钱去买了零食。在这里,少年的父亲主动地、心甘情愿地、非常认真地批判着自己。而我们如果想想:一个十几岁的、经常吃不饱饭的孩子,却那么虔诚地、真心地为自己偶尔把好不容易省下来的一点钱去买了零食而深深地自责,就会知道那是一段多么残酷和令人心酸的历史。我读到这里时,泪水几乎夺眶而出。

但值得庆幸的是,青少年时代的父亲以及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他的同龄人,几乎都有着百分之百的对党和祖国的坚定信念,在展望自己的未来时,都无一例外地把自身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眼睛里都是一片光明与坦然。就比如父亲在初中升高中时,与大多数的同学一样,做好了继续升学或上山下乡、参加社会劳动的两手准备。在他们当时的观念里,这两种前途都是同样的光荣与伟大,同样的能够实现为国家、为人民全力贡献的理想,而这对现今每一个被升学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了的孩子来说,大概是荒谬而不可思议的。时代的进步在带来生活质量变迁的同时所引起的这种求学目的及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对于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而本书并无意以当时的观念来教训现在的孩子,却力求真实再现那一个时代的风貌,那曾经与你们同样年轻的,而现在已是你们的父辈、甚至父辈的兄长们的少年风貌。看到父亲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所经历的物质生活的磨难、身体上的磨难,不知现在的孩子是否会切肤地体会到、理解到由此而引起的精神上的伤痛,而因此更加地敬重、亲爱你们的父辈,更加地珍惜你们现在所拥有的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加地致力于你们目前所为之奋斗的求学之路。

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又有几分说教的意味,正如同差不多每一位家长都曾对孩子说过的:“你现在的学习条件多好,想当初我上中学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孩子已经开始皱眉以表示不屑一顾了。我当然并不愿意这本日记也只产生同上面这句话一样的效果。记得曾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长辈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苦难与孩子作比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烦恼,长辈曾经的烦恼对于孩子而言是虚无缥缈的,而孩子的烦恼即使在长辈看来再小,却也是孩子自身世界中的大事。因而我相信,现在的孩子同样有权利说他们有着他们莫大的苦难。而选编这本日记的唯一目的,也就在于增进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其实,我从这5年父亲的日记中不难发现,有许许多多的心思与举动,都和我中学时代的心思与举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积极为班级办事却被人讥为“出风头”,考试由于想当然而粗心犯错,仅仅因为分班而与同学离别也引起无尽的感伤,为班集体做了一点好事就满心充溢着自豪与伟大等等,这一切可能是每一个念书的孩子都经历过的。相信今天的读者,现在的中学生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你们自己的影子。人性中有许多东西是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逝的。

日记是父亲的历史与心血,是父亲写给自己看的,本来也并不求现在孩子的认同,但书的出版却不能不从读者的反应中体现价值。作为女儿,我的期待不言而喻。

(《逝去的花季——一个60年代中学生的日记》,海南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